“我的冠心病严重吗”?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。这一合情合理、看似简单的提问,却常使我一时语塞。病情怎样才算严重?如果是指对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,那么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、病变累及的血管支数等解剖学因素起主要作用;如果是指对生命的潜在威胁,那么病变冠状动脉局部斑块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。换言之,这个问题可分为“活的舒服”和“活的安稳”两方面的内容。病人能感受到和做出评价的仅仅是前者,术语称“症状”,但在医生的眼中后者更重要,术语称“预后”。一个有趣的问题是,在上述解剖学因素与斑块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?回答是,尽管统计学分析发现这种相关性在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(可能的原因是,如果斑块体积大或/和数量多,则存在不稳定成分的机会也多),但例外的情况并不少见,也即血管狭窄程度轻、受累血管数量少者可能比狭窄程度重、受累血管数量多者更危险。不稳定斑块的面积不一定大,数量不一定多,造成管腔狭窄的程度也不一定严重(常<50%),但一旦破裂,瞬间即可在局部形成血栓,导致管腔迅速变窄,其程度可轻可重(重者完全闭塞),这一改变,在其他因素(侧枝循环,凝、溶血状态、炎症水平等)的综合影响下,出现心绞痛(不稳定型)、急性心肌梗死到猝死的一系列后果。如果能让所有斑块都稳定下来,那么就几乎不存在风险。遗憾的是,迄今为止,如何发现和确定不稳定斑块尚无有效方法。
了解了上面的道理,就容易回答“怎样才算治的好”这一问题,即“治好”的概念应该是即“改善预后”又“缓解症状”。就治疗药物而言,前者有阿司匹林,氯吡格雷,调脂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,后者有硝酸脂类、该拮抗剂、曲美他嗪和尼可地尔,两种疗效兼有者是β-阻滞剂。
无论是“症状”还是“预后”,除受血管解剖学改变的影响外,还直接或间接受伴随疾病、基础心功能、心脏结构、心率和心律、血容量、血液携氧能力、内环境状况(内皮、交感神经、血管活性因子等)等因素的影响,其中症状还会因病人对疼痛感受性的不同而异。潜在炎症/糖尿病/高血压/血脂异常/肾、肺等脏器疾病、心力衰竭、瓣膜病、心动过速/心律失常,脱水、重度贫血等均会通过不同机制加重症状或引发风险。没有狭窄的“正常”冠状动脉也可由于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造成心肌缺血,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。
在实践中,还应帮助病人在“付出”与“收益”之间做出权衡。对于一个不太危重的病人,如果为能有一个可能较好但差别不十分显著的预后选择“支架”和/或昂贵的药物治疗,过重的经济负担使眼下的生活受窘,则极可能得不偿失。
点击量:10,036
编辑:心血管内一科 田泽君
2013-04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