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版 - 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

人脑装“电脑” 降伏帕金森 克服长期服药导致疗效渐失,外科手术疗法为我国200万患者开辟治疗新途径

■阅读提示

心脏功能受损可以装起搏器;如今脑功能出了问题,也可以在大脑中植入“起搏器”进行调节。

近日,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率先在省内实施脑深部电极置入手术,治疗帕金森病。如今患者平均服药量减少一半左右,而活动能力平均提高50%至60%,成功让患者摆脱痛苦。

“在大脑内安装‘脑起搏器’治疗帕金森病,是目前***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,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宝贵成果。”10月12日,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焦保华教授表示,帕金森患者脑袋里都住着一个“魔鬼”,这个“魔鬼”会让他们的神经系统失衡,夺走患者控制肢体的能力。脑深部电极置入术,主要是通过神经外科手术在患者脑内植入一个刺激电极,通过智能化计算机精确扼制“魔鬼”,使大脑的神经功能重新达到平衡,从而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。

□本报通讯员 陈世文 本报见习记者 高 珊 本报记者 周 洁

找准靶点置入“脑起搏器”,误差控制在毫米级

“患者刚刚结束复查,持续8年多的僵硬、颤抖等症状已经得到改善,肢体抖动消失,运动灵活,行走恢复正常。”10月12日,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,神经外科副主任、该项目负责人赵宗茂教授谈起这名***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,“目前,这名64岁的男患者秦先生已不再进行治疗,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”。

而在手术之前,秦先生一直在与“魔鬼”作斗争——如果不用药物,他就会“僵硬得像根木头”;他想夹菜,筷子经常尴尬地落在别处。

对秦先生来说,“魔鬼”就是过度兴奋的丘脑底核。赵宗茂解释说,帕金森病是由于脑内黑质细胞的减少引起的。黑质细胞像一个加工厂能够产生多巴胺,如果加工厂遭到毁坏,那么脑内多巴胺就减少,产生的后果是不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。而与此同时,脑内的另一种神经递质——乙酰胆碱就会异常活跃,两种化学物质作用失衡会导致帕金森病的震颤、僵直、体位不稳等一系列症状。

7月27日下午,医生对秦先生进行了脑深部电极置入术。这套设备俗称“脑起搏器”,主要分成刺激器、导线、电极和遥控器四个部分。置入的电极比缝衣服的针略粗一些,刺激器发出的电流传到电极,不断刺激大脑内的相关细胞核团,使病人的大脑再次重新控制肢体。

***先给秦先生戴上一个坐标定位框,在专业仪器上给他的大脑建立三维矩阵,“就像卫星导航定位,人脑中每一个部位就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坐标”。然后对大脑进行薄层高清晰度扫描,进一步显示患者脑内的各种结构,确认患者大脑内需要安放电极的靶点坐标。这就是“魔鬼”的老巢,它就在眼睛的正后方,大脑的***深部。

“找准靶点,是手术中难度***大的部分,也是保证手术安全、有效的***关键环节。”赵宗茂表示,在反复确认患者需接受手术的大脑核团后,才真正进入植入电极的环节。为了***大程度地保护柔软脆弱的大脑,电极所经过的区域“血管少,几乎没有功能区,对大脑的损伤***小”,前后误差必须在1毫米之内。

但仅仅是解剖定位和电信号检测并不足以让医生放心。如果这个部位在接受弱电刺激后产生疗效,这才说明“找对了地方”。“所以,手术中患者必须保持清醒,这是比较少见的局麻开颅手术。”

“手术的原理就是用计算机的微量电场干预人脑的生物电场,以达到控制病情的作用。”对整个手术,赵宗茂说,自1997年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以来二十多年时间,全球已有超过1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。在过去十来年间,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渐趋成熟,目前全国已完成脑深部电极置入手术达6000多例,已成为帕金森病的***选外科治疗方法。

遥控调节电极参数,实现个性化治疗

坐定之后,医生拿出一个遥控器,让秦先生贴在锁骨埋刺激器处,“现在我要开始测试了,先试每个点的效果、安全反应,有麻、抽的感觉你就说。”电流刚一接通,秦先生左手左脚突然停止了颤动,他惊喜地抬起左手,又试着抬抬左脚,一脸不敢相信的表情。

这是术后两周,医生对秦先生进行的第二次参数调节。***次是在手术过程中、埋入***性植入电极前,医生会通过弱电刺激查看患者的疗效,设置一个基本参数。

参数确定后,医生接通“脑起搏器”电流。他半信半疑站起来,战战兢兢迈出一步、两步、三步……突然,秦先生放开步子在房间里跑起来,举起双臂欢呼:“解放啦!解放啦!”赵宗茂表示,这种技术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,患者可根据自己肢体抖动的程度,对电刺激进行调节,以达到***佳治疗效果。

“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,随着疾病不断发展,药物疗效减弱或出现严重的副作用,症状会重新出现或加重。”赵宗茂告诉笔者,病情发展的复杂性需要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,通过使用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遥控器,可设置个性化参数在病人使用“脑起搏器”的全过程实现调节。

事实上,帕金森病的治疗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,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。“比如,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治疗。”赵宗茂解释,适合做手术的患者通常是病发5年以上,口服药物治疗不理想,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,已经进行了***佳药物治疗,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后才可以接受做“脑起搏器”手术治疗。近几年权威专家提出,手术时机可掌握在发病3年以内,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此技术会更为有益。

目前,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神经内科联手组建了我省***家帕金森诊疗中心。“中心成立以后,对于帕金森患者,我们将根据病情进展情况为患者制定***合适的治疗方法。”赵宗茂说。

开辟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新途径,抑郁症癫痫或将可治

“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下,帕金森病仍不能根治,脑深部电极置入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治疗。”赵宗茂指出,放置电极并不等于手术后可以不吃药,不过,术后患者用药量平均可减少一半左右,可以很好地解决长期服药带来的药物失效和毒副作用等问题。

“刺激器的电池也有一定使用寿命,在使用正常参数的情况下,一般维持4-9年后必须更换。”赵宗茂表示,刺激器植入于锁骨下方皮下,更换电池可从这一部位小切口取出进行,并不需要进行颅内手术。

据介绍,2012年,全球约400万帕金森患者,其中中国患者占一半。“但是进行手术治疗的,在我国还是少数。”赵宗茂认为,高昂费用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原因。脑深部电极置入术在我国大约需要花费20万元,这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还是个很大的负担。

“但是,这种‘脑起搏器’治疗帕金森症的意义不仅仅在此。”赵宗茂表示,帕金森手术治疗方法的成功开展,为采用此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积累了更为丰富的临床经验。“在此基础上,我们将逐步探索‘脑起搏器’治疗慢性疼痛、微意识形态促醒、癫痫、强迫症、抑郁症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。”

据介绍,该院目前已开始着手挑选愿意用此项技术进行微意识形态促醒、慢性疼痛治疗的病人,为明年“脑起搏器”手术治疗技术的拓展做准备。“我们现在正在做的,还只是冰山一角,更多探索正在展开。”赵宗茂对此充满信心,“如果这些尝试不断获得成功,‘脑起搏器’就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。”

摘自10月21日河北日报第5版

点击量:13,477

编辑:宣传部

2013-10-21

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官网患者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