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刚走,又迎来了潮湿闷热的桑拿天儿。俗话说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伏天来临,气温逐渐升高,空气湿度逐渐增大。记者在省会各医院采访时发现,炎炎夏日,医院一些科室的门诊量节节攀升。其中,心脑血管疾病、中暑等“伏天病”尤为突出。那么,究竟该如何应对“伏天病”?
受访专家:河北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秀娟
记者在省会各医院采访时发现,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到来,来医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逐渐增多。河北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秀娟提醒大家,省会夏季***高气温多出现在7、8月份,当夏季***高气温在34℃以上时,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有明显增加。据统计,7月15日至8月15日是6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死亡高峰,患者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。
“高温天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病。”宋秀娟表示,***先,随着气温的升高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对能量的需求量增加,心肌耗氧量增加,使心血管处于紧张状态;第二,高温天气时,人体大量排汗,体内水分大量流失,使得血液黏稠度上升;第三,为利于散热,人体会将更多的血液聚集于体表,使得心脑血液供应减少,加重缺血缺氧反应;第四,高温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上升;第五,在高温天气由于使用空调,室内室外温差较大,能够引起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,导致血压变化,从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;第六,夏季昼长夜短,一些人晚上睡觉比较晚,缺乏充足的睡眠,容易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波动和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状况的改变。这些因素都是高温天气容易诱发中风、冠心病、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。
“心脑血管病存在一些前期或者早期症状。”宋秀娟介绍,经常出现胸闷、胸痛、心慌、气短、胸骨后或心前区刺痛;头晕、耳鸣、眼前发黑,失眠、健忘;早上起床后总是感到没有睡好、并且感到很累;剧烈的头痛、偏头疼或者是经常出现的间断性头痛或持续性疼痛;四肢麻木、手指麻木、舌头僵硬、不灵活、面部麻木,思维缓慢、说话不清楚、口角流水;短时间的视物模糊、视力障碍以及频繁地打哈欠;全身无力、出冷汗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能集中;烦躁、哭笑无常、行为幼稚,莫名其妙地发脾气,原来活泼的人现在突然性格孤僻,这些症状都可能是由于心脑血管堵塞,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。当出现上述这些症状时,提示我们应及早就医。
“在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时,家属和患者要保持镇定,切不可大声啼哭或大喊大叫,要保持室内安静,以免刺激病人加重病情。”宋秀娟表示,除此之外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使患者尽快吸入新鲜氧气。如果病人出现昏迷,应把病人就地放平,不要在头下垫枕头,解开衣领扣子,把头稍微偏向一侧即可,切忌摇晃患者。当病人呕吐时,应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堵塞呼吸道,如患者戴有假牙要取出。在送医院前,要尽量减少患者移动,转送患者要用担架卧式搬抬。对于神志清醒患者,可以安慰患者保持冷静,防止其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。如果是心肌梗死患者,要立即帮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,同时观察病人是否神志清醒,瞳孔、呼吸、心跳有无异常。如果是脑中风患者,在未得到医生许可前,不要让病人进食或饮水,也不要急于用药,因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用药是完全不同的。另外,要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,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,要马上做心肺复苏术。
宋秀娟提醒大家,夏季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:
***先,保持良好的情绪。避免因情绪因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第二,保证充足的睡眠。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,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,多在室内休息,午睡1小时左右,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。
第三,饮食清淡,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。夏季饮食要以清淡质软、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少吃高脂肪及辛辣食物,更不可暴饮暴食,以免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突发性疾病。
第四,合理运动。据调查,70%-80%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上午6-10时,因此应尽量避开这一时间段进行锻炼。
第五,控制室内外温差。尽量将室内外温差控制在6-8℃。外出时,建议穿浅色、透气和宽松的棉织衣服,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。
点击量:234
编辑:宣传部
2016-08-15